2025年10月31日,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根据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》和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》的要求,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。事情的起因是上海漕河泾那场无碰撞的自燃事故,仅仅10秒,足以让一辆价值50万的理想MEGA(图片|配置|询价)从行驶状态变成燃烧的铁壳,该事件发生八天后,理想宣布召回编号为S2025M0174V,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,共计11411辆,召回公告中将问题指向"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"的技术缺陷。这场看似果断的补救,却撕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深层的病灶。
事故发生前4小时,云端系统已监测到异常并联系车主,但因"无非碰撞起火先例",车企选择保守应对,最终错失干预时机。这不是某家企业的单独失误,而是整个行业"重营销轻履约"积弊的缩影。中消协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投诉集中在预售退款、车型更新过快、优惠不兑现三大问题,车企把精力用在制造"智能座舱天花板""续航新标杆"等营销噱头,却在最基础的安全响应机制上掉链子。

回过头来再看这场召回风波,据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,本次召回成本费用估算总支出或超11亿元,接近理想半年净利润。消息公布后,理想股价连续5日下跌,累计跌幅8.5%。但不得不给理想点一个大大的赞,理想概念房主动担责的态度令车主暖心,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安全事故的习惯性回避。相对于理想此次的主动召回,不少车企面对自燃事件时,第一反应是强调"用户使用不当",从充电习惯到环境温度都能成为借口,却不愿公开电池热失控的核心数据。当技术缺陷被包装成"概率事件",当车主的合理质疑被定义为"恶意抹黑",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正在被透支。
理想MEGA的冷却液隐患本可通过更严格的品控避免,就像很多车企的智能驾驶宣传本应恪守"辅助而非替代"的底线。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突破42.7%,但渗透率的提升不该以牺牲安全为代价。当车企忙着在发布会上比拼零百加速和屏幕尺寸时,或许该记住李想那句"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,但生命是百分之百"。
这场召回事件给所有新能源车企上了一课:营销话术再华丽,不如在预警系统响起时多一分果断;销量数据再亮眼,不如把品控做到每一颗螺丝钉里。毕竟,能让行业行稳致远的,从来不是噱头满满的发布会,而是车主踩下刹车时的踏实感,中国新能源车主用真金白银的投票支持,不应该成为行业中所谓的“韭菜”被无情收割!
文章内容整理不易,麻烦点个关注,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!!!
Copyright © 2025 熙橙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