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第三季度,中消协一组数据引发热议:智能驾驶功能相关投诉同比激增237%。小米SU7 Ultra(图片|配置|询价)的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、理想L系列远程召唤功能“线下展示线上下架”等事件,让不少车主陷入维权困境。
杭州车主游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。他花费4.2万元为小米SU7 Ultra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,购车时销售宣称该部件能实现空气导流和轮毂散热,可提车后实测发现,风道仅为装饰结构,完全不具备宣传功能。当他联合其他车主维权时,厂商却以“功能需特定驾驶场景激活”为由推诿,后续更是拒绝提供完整行车数据。
无独有偶,银川车主王女士购买理想L9时,试驾员现场演示了VLA远程召唤功能,称“手机就能遥控泊车”。可提车一周后,该功能就被官方以“道路安全”为由下架,而门店仍在向其他消费者展示该功能。

从法律角度看,这些行为已涉嫌违法。律师表示,厂商将未实现的功能作为卖点宣传,或隐瞒功能下架事实,符合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。车主可通过三步维权:一是留存宣传视频、购车合同、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;二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要求核查厂商虚假宣传行为;三是联合其他车主发起集体诉讼,依据“退一赔三”规则主张惩罚性赔偿。
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智能驾驶宣传用语专项整治,要求车企必须量化功能参数、标注适用场景。提醒车主购车时,尽量将宣传承诺写入合同,避免维权时陷入“口说无凭”的被动局面。你是否遇到过汽车虚假宣传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。

(编审:苏界荣)
Copyright © 2025 熙橙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