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联会最新数据出炉:2025年前9个月,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35.77万辆,同比暴跌58%。这个曾经连续两年稳居中国汽车出口榜首的"黄金市场",如今不仅被墨西哥、阿联酋反超跌至第三,更有78%的中国汽车展厅在当地关闭,让人唏嘘不已。
谁能想到,两年前这里还是车企的"淘金热土"。2022年西方车企撤离后,中国汽车迅速填补市场空白,2024年出口量高达115.8万辆,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20%,单车转手净赚10万的传说让无数车商趋之若鹜。但好景不长,俄罗斯的"税收组合拳"直接终结了这波红利——2024年10月报废税暴涨70%-85%,2.0-3.0升车型税费从11.4万涨到20.8万;2025年关税再提至20%-38%,清关成本最高增加2637元。更关键的是,本土车企能获税费返还,进口车却需全额缴纳,成本优势瞬间归零。
市场降温不止于政策。俄罗斯10%的高通胀、21%的基准利率,让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飙至30%,消费者购买力持续萎缩。9月销量榜单上,哈弗下滑15.5%,吉利暴跌39.3%,奇瑞、长安销量近乎腰斩,即便中国品牌仍占前十中的六席,也难掩集体下滑的颓势。此外,极寒环境下的售后短板、部分车型适配性不足等问题,也逐渐消耗着消费者信任。

但危机中藏着转机。在燃油车出口遇冷时,2025年前5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对俄出口同比暴涨245%,赛力斯等品牌凭借正规合作渠道实现逆势增长。长城汽车图拉工厂更是给出了破局范本,通过65%的本地化率规避关税,还能享受本土补贴,维修等待时间从两个月缩短至两周。越来越多车企意识到,简单的商品输出早已过时,本地化生产、极寒技术研发、三级售后网络搭建才是长久之计。
从"一窝蜂"淘金到理性深耕,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起伏,正是全球化进程的生动缩影。曾经靠市场空白赚快钱的时代落幕,如今比拼的是产品适配力、服务体系和长期主义思维。那些提前布局本地化、补齐售后短板的企业,已经在这场持久战中抢占了先机。
中国汽车出海,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,而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征程。俄罗斯市场的"退烧",或许正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契机。未来,只有真正扎根当地、创造价值的品牌,才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。
#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骤降58% #车企出海转型持久战 #新能源汽车出海新机遇 #汽车出口格局生变
Copyright © 2025 熙橙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