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利率之争白热化:谁将赢得未来市场的入场券?​
作者: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:2025-11-14 00:42:06 阅读量:0

日前,据佐思汽研数据库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球乘用车主机厂毛利率排名,毛利率前40名车企中既有老牌国际品牌,也有国内新生代车企,这既揭示了一场静默却激烈的产业变革,也展现了中国品牌集体跃升、传统巨头普遍承压的反差,由此也勾勒出汽车行业格局的重构趋势。

毛利率已不再是冰冷的财务指标,而是车企产品力、品牌力和运营效率的综合“体检报告”。在电动化转型的十字路口,这份成绩单预示着一场更深层次的产业洗牌。

毛利率之争白热化:谁将赢得未来市场的入场券?​-1

利润格局生变,中国力量崛起

纵观全球汽车毛利率榜单,一个显著趋势跃然纸上:中国品牌正成为盈利能力的上升力量。从追赶者到领跑者,中国汽车品牌的转型已进入质变阶段。老牌豪华车企虽然仍占据榜单前列,但普遍呈现增长乏力态势。尽管捷豹路虎保持榜首,毛利率却出现下滑;德系三强奔驰、宝马、奥迪无一例外出现利润率收缩。

毛利率之争白热化:谁将赢得未来市场的入场券?​-2
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。赛力斯以28.9%的毛利率跃居全球第二,超越众多传统强敌;小米汽车作为行业新军,仅用一年时间就将毛利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,展现出惊人的成长速度。

这种变化绝非偶然,而是产业竞争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。在电动化、智能化的新赛道上,中国品牌凭借快速迭代、供应链优势和用户洞察,正在构建新的竞争力核心。传统衡量标准下的品牌溢价正在被重新定义,技术领先性和用户体验成为新的定价基石。

传统巨头的转型阵痛

传统跨国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利润压力。德系豪华品牌长期依赖的品牌溢价护城河,在电动化时代正在逐渐收窄。保时捷毛利率大幅下滑8.3个百分点,这一数据在其近期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中已得到印证,它不仅反映了高端市场需求的变化,更揭示了即便是顶级豪华品牌也难以在产业转型中独善其身。

毛利率之争白热化:谁将赢得未来市场的入场券?​-3

大众、丰田等传统巨头同样面临利润挤压。这些企业背负着庞大的转型包袱,既要维持传统业务的利润贡献,又要投入巨资布局未来,双线作战的压力直接体现在毛利率指标上。

传统车企的利润下滑,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成本。内燃机时代建立的供应链体系、生产流程和销售网络,在电动化时代都需要重新规划布局。这种系统性重构不可避免地带来效率损失和成本上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传统车企已开始调整战略。通过平台化开发、供应链重构和组织优化,寻求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建成本优势。这场效率革命将决定未来五年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。

新势力品牌的盈利突破

中国新造车企业的毛利率表现,揭示出这些品牌已跨越生死线,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。从“卖一辆亏一辆”到实现健康毛利率,新势力正在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。

零跑汽车毛利率从1.1%飙升至14.1%,完成了从生存到发展的关键一跃。这种变化背后,是规模化效应开始显现、供应链成本优化和技术自研成果转化的综合体现。而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尤为值得关注,作为行业新入局者,其24.9%的毛利率已逼近行业头部水平。科技生态赋能汽车业务的效果正在得到验证,这种跨界优势可能重塑行业竞争规则。

赛力斯、理想汽车和极氪汽车集体突破20%毛利率门槛,标志着新势力品牌已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。它们不再依靠价格优势争夺市场,而是通过产品力和品牌力实现价值竞争。

盈利能力的提升为新势力赢得了持续发展的门票。在资本市场趋于理性的背景下,健康的毛利率成为支撑研发投入、服务创新的基础,也是企业走向长期主义的必备条件。

汽车产业重构的逻辑与前景

毛利率变化的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分配格局的重构。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较量,而是整体商业模式的竞争。首先是产业链协同方面。中国品牌的毛利率提升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动化供应链的本土化优势。从电池、电机到电控系统,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,这种地理集聚效应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和迭代速度。

其次是营销模式。直销模式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价值分配方式。去掉中间环节不仅让利消费者,也提升了厂家的盈利能力。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初期投入,但长期看有助于建立更稳固的用户关系和更高的经营效率。

第三是技术研发层面。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利润的新引擎。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等差异化功能,正在创造新的付费场景和利润来源。未来,软件和服务收入可能成为毛利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。

全球汽车产业正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。在电动化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,那些能够同时在技术创新、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方面建立优势的企业,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编者后记:汽车产业进入价值重估的关键时刻

汽车产业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。毛利率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指标,更是企业战略与执行能力的试金石。在资本回归理性的当下,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比单纯的规模扩张更具价值。

当财务指标成为竞争焦点,汽车产业正迎来价值重估的关键时刻。未来五年,我们将见证汽车行业从“电动化普及”向“智能化2.0”的新阶段演进。技术自研、供应链把控和用户运营能力,将共同构成新时代的竞争壁垒。那些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变革节奏,同时在财务稳健与创新投入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,才能真正赢得这场马拉松。

相关文章